今日股票行情
发布日期:2024-11-14 08:34 点击次数:196
“绝对不会培养一个中国员工。”
这是美国科技巨头甲骨文的创始人埃里森说的话。
1989年,甲骨文趁中国数据市场一片空白之际,来中国扎根并霸占中国市场整整30年,连腾讯阿里都要看它的脸色行事。
然而,在中国赚得盆满钵满的它,非但没有对中国心怀感恩,反而迫使中国企业交巨额服务费,强行大规模解雇中国员工。
那么,忘恩负义的甲骨文,如今怎么样了?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甲骨文惹怒中国市场·——
1989年,甲骨文正式进入中国市场。
当时,中国的信息技术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急需先进的数据库技术来支撑快速发展的经济。
甲骨文就是看准了这一机遇,于是迅速在深圳、北京、上海等地设立研发中心,开始了其在中国的扩张之路。
股票杠杆配资操作
当时,人们能够意识到被一家垄断的后果,但是我们确实没有技术,只能这样。
最开始的时候,甲骨文给出的价格还是比较合理的,大家紧绷的弦也稍稍放松了下。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甲骨文开始显露出其商业策略的另一面。
公司对中国客户收取的服务费和罚款逐渐上升,引发了广泛争议。
例如,一家大型制造企业因甲骨文突然调整价格策略,不得不额外支付5000万元。
这种突如其来的涨价行为,让许多企业措手不及,严重影响了它们的运营成本。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情况更加严峻。
许多中小企业因无力支付高额的许可费,被迫放弃使用甲骨文的产品,转而寻找替代方案。
这不仅影响了这些企业的正常运营,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甲骨文的这些做法引发了中国社会的强烈不满。
面对日益高涨的批评声,甲骨文开始采取一些公关措施。
2008年,公司宣布为中国200多所高校免费提供价值6亿美元的软件服务,并提供免费培训。
这一举措被视为甲骨文试图改善其在中国的公众形象。
此外,每当中国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时,甲骨文也会积极参与捐款活动。
例如,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甲骨文向灾区捐款100万美元。
这些慈善行为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公众对甲骨文的负面看法。
然而,与甲骨文在中国市场获得的巨额利润相比,这些捐赠和免费服务显得微不足道。
有分析指出,甲骨文每年从中国市场获得的收入可能高达数十亿美元,而其慈善支出仅占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本土数据库企业逆袭·——
面对甲骨文等外国数据库公司的市场垄断和高额收费,中国开启了自主创新之路。
这条道路虽然艰辛,但却充满希望。
大约从2000年开始,中国的科技企业和研究机构开始重点研究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
这个时期,虽然进展缓慢,但为后来的突破奠定了基础。
许多年轻的工程师和科研人员投身于这个领域,他们日以继夜地工作,努力缩小与国际巨头的差距。
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中国的数据库技术终于迎来了突破性进展。
2009年9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事件发生了。
阿里云正式宣布成立,不久之后,其工程师们写下了飞天操作系统的第一行代码。
这标志着中国在云计算领域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飞天系统的开发为后续的数据库技术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撑。
仅仅一年后,2010年,华为发布了GaussDB数据库。
这是中国首个自主研发的企业级分布式数据库,其推出标志着中国在数据库领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
GaussDB的性能和可靠性很快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开始在一些关键领域替代外国产品。
2013年,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甲骨文的数据库被淘宝剔除。
这一决定不仅体现了中国互联网巨头的技术自信,也为其他企业树立了榜样。
淘宝的这一举动引发了业界的广泛讨论,许多企业开始重新评估自己的技术选择。
2016年,腾讯云的TBase分布式数据库正式商用,进一步丰富了中国数据库的生态系统。
TBase的推出,使得中国在分布式数据库领域的竞争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这三大国产数据库的崛起,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也开始逐步打破外国数据库的垄断局面。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也开始采取措施,支持国产数据库的发展,并对外国数据库公司的垄断行为进行调查。
2015年,国家工商总局对甲骨文公司在中国的商业行为展开反垄断调查。
这次调查虽然没有公开结果,但向市场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中国不会容忍任何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2016年,中国政府要求关键行业逐步减少对外国数据库的依赖。
这一政策为国产数据库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许多国有企业和政府部门开始积极尝试使用国产数据库,这不仅推动了国产数据库的技术进步,也为它们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2020年,中国出台新规限制外国技术在关键领域的使用。
这一规定进一步加大了对国产数据库的支持力度。
许多原本使用外国数据库的企业和机构开始寻求国产替代方案,这为国产数据库厂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022年,中国推出数据安全法,规范外国企业在华数据业务。
这部法律不仅保护了中国的数据安全,也为国产数据库的发展创造了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
外国数据库公司必须遵守更严格的数据安全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它们的竞争优势。
在这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中国的数据库产业迎来了蓬勃发展。
那么与此同时,甲骨文怎么样了呢?
——·只要中国市场,不要中国员工·——
2019年,一则震惊业界的消息传来:甲骨文在中国大规模裁员,约900名员工受到影响。
这一决定不仅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也反映出甲骨文在中国市场策略的重大转变。
这次裁员的背景颇为复杂。
一方面,甲骨文近年来在创新方面的表现不尽如人意。
这种创新不足导致公司在全球市场份额逐渐下滑,不得不通过裁员来控制成本。
不过,从全球来看,甲骨文仍然是一家实力雄厚的科技巨头。
2022年,甲骨文还完成了对医疗软件公司Cerner的280亿美元收购,这是公司历史上最大的一笔收购,显示出其在医疗信息化领域的野心。
截至2023年,甲骨文在全球数据库市场份额仍保持第二位,仅次于微软。
而更引人注目的是,这次裁员几乎只针对中国员工。
这一做法引发了诸多猜测,有分析认为,这可能是甲骨文为了迎合当时美国政府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在一次采访中,甲骨文创始人埃里森似乎也暗示了这一点,他提到公司的这一决定部分是为了响应特朗普政府的政策。
更令人惊讶的是,埃里森还向美国政府捐赠了821万美元,这被广泛解读为一种表忠心的举动。
这笔捐款的时机和金额都引人注目,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甲骨文决策动机的猜测。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甲骨文第一次在中国进行大规模裁员。
早在2013年,公司就曾在中国进行过一次大规模裁员。
当时,甲骨文以业务重组为由,裁减了大量中国员工。
这么看来,甲骨文只要中国市场,不要中国员工的动机就十分明显了。
但是,甲骨文在中国市场上的份额也所剩不多了,这个也告诉我们,在科技行业,没有永远的王者,只有不断创新、适应市场变化的企业才能长盛不衰。
参考文献:
Powered by 炒股杠杠交易平台-今日股票行情-股票配资哪家好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